GB 15979《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》發布于1996年,最新一版更新于2002年,隨著今年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侵襲,這個標準廣受關注,而標準里對于綠膿桿菌的檢測是很多檢驗人員關注和有所疑惑的。在這里,小王就這個標準里對綠膿桿菌檢測的相關要點和大家分享一下。
一、綠膿桿菌簡介
首先,我們先了解下綠膿桿菌。
綠膿桿菌,又稱銅綠假單胞菌(pseudomonas aeruginosa),1882年由Gersard從傷口膿液中分離,是一種革蘭氏陰性、好氧、呈長棒形的細菌,因感染后膿汁和浸出液等病料呈綠色,故此得名。
該菌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30℃-37℃,42℃能生長,4℃不生長。大多數菌株能產生水溶性的綠膿菌素和熒光色素,可向培養基周圍擴散而呈現藍綠色,某些菌株也分泌一些暗紅色素(具體可參考GB 8538-2016中對于銅綠假單胞菌可疑菌落鑒定的相關內容)。?
![一次性衛生用品之綠膿桿菌檢測 一次性衛生用品之綠膿桿菌檢測]()
綠膿桿菌的革蘭氏染色鏡檢照片
二、綠膿桿菌檢驗流程
接下來,我們來看一下GB 15979《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》中關于綠膿桿菌的檢驗流程:
![一次性衛生用品之綠膿桿菌檢測 一次性衛生用品之綠膿桿菌檢測]()
第一步中,5mL樣液加入到50mL SCDLP培養液中,35℃±2℃培養18h-24h。由于綠膿桿菌是需氧菌,所以在培養液表面生長旺盛,會形成一層薄菌膜,培養液呈黃綠色或藍綠色。這點是很容易做到和看到的。
但第二步中,標準中描述:
![一次性衛生用品之綠膿桿菌檢測 一次性衛生用品之綠膿桿菌檢測]()
其實,“挑取菌膜處的培養物劃線接種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銨瓊脂,培養后觀察其菌落周圍培養基略帶粉紅色”這一現象,很多檢驗人員都反饋看不到所謂的粉紅色。小王用樣品中分離的綠膿桿菌劃線了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銨瓊脂,平板現象如下:
![一次性衛生用品之綠膿桿菌檢測 一次性衛生用品之綠膿桿菌檢測]()
從圖中可以看出,十六烷三甲基溴化銨瓊脂上的菌落周圍沒有出現粉紅色,鑒于GB 8538-2016飲用天然礦泉水檢測方法中對綠膿桿菌菌落形態的描述有藍綠色、紅褐色等多種顏色,小王認為,即便劃線后培養基沒有所謂的粉紅色,也依然要繼續進行后續的生化鑒定。因為多數研究表明,綠膿桿菌所產色素的顏色和培養基的成分相關。
三、綠膿菌素生化實驗
在后續的生化鑒定實驗中,小王認為操作上存在難度的,就是綠膿菌素實驗了。那咱們就先看下標準中是如何對此實驗進行描述的:
![一次性衛生用品之綠膿桿菌檢測 一次性衛生用品之綠膿桿菌檢測]()
從標準中可以看出,加三氯甲烷后的操作只有充分振蕩,而實際操作中,直接振蕩的效果很差,即便是用接種環把上面的菌苔刮取后振蕩,效果也依舊不佳。請看下圖:
![一次性衛生用品之綠膿桿菌檢測 一次性衛生用品之綠膿桿菌檢測]()
![一次性衛生用品之綠膿桿菌檢測 一次性衛生用品之綠膿桿菌檢測]()
所以,各位小伙伴們在做此實驗時候,就可以借鑒小王的操作啦!
至于其他生化實驗,小王還是相信各位水平的,如果依然有不太明白的,那就聯系陸橋技術小王!隨時恭候您的提問。
參考文獻
1.韓青松, 簡永利, 涂宜強,等. 綠膿桿菌研究進展[J]. 畜牧與飼料科學, 2012(01):128-130.
2.GB 15979-2002?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標準[S].
3.GB 8538-2016?食品安全國家標準?飲用天然礦泉水檢驗方法[S].